原标题:曾是“世界上最美的少年”,受万人追捧…然而,这容貌却“诅咒”了他一生…
但对瑞典人比约恩·安德森(Bjorn Andresen)来说不是,它是噩梦。
最近,一部关于安德森的纪录片《全世界最美的少年》在国外上映,记录一次过早的成名,如何毁了年轻人的一生。
安德森是靠着1971年的电影《魂断威尼斯》走红的。知名意大利导演卢奇诺·维斯孔蒂(Luchino Visconti)选择他,看中的正是他身上的脆弱感。
家庭生活支离破碎,让情况更糟的是,外婆对他抱有明星梦,在他很小的时候带着他辗转各地,到处试镜。
1970年,安德森得到自己的第一个表演机会,是在瑞典爱情片《纯爱日记》中当一个跑龙套的小混混。
那年,外婆听说意大利名导维斯孔蒂在给《魂断威尼斯》选角,马上把他带到威尼斯。
《魂断威尼斯》改编自国外小说家托马斯·曼(Thomas Mann)写于1912年的中篇小说。
一名倦怠不堪的中年作曲家来到威尼斯修养身心,但周围的一切都让他感到烦闷。
因为少年的存在,作曲家重新焕发生机,但他不幸感染霍乱,在阻止少年离去时去世。
整个故事重心放在对少年“绝美”容貌的描绘上,还有大量恋童倾向的表达(很大程度上,托马斯·曼是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情感)。
导演维斯孔蒂就是一名公开的恋爱,他很喜欢这个故事,于是招募了一支基本全由男恋爱组成的电影制作组,在威尼斯开工。
制作组也知道安德森演技一般,在宣传电影的时候,他们把卖点全部放在安德森的容貌上。
维斯孔蒂在各个场合说安德森是“全世界最美的少年”,选角导演说他是“拥有超凡魅力的男孩,脆弱又美妙“。
有的影评人说得更加夸张,说安德森的一些镜头可以取出来,“直接挂到卢浮宫或梵蒂冈的墙上”。
这个营销策略很聪明,很快,“全世界最美的少年”这个名头就打响了,很多人进电影院就为了看看安德森到底长什么样。
《魂断威尼斯》的名气如此之响,连伊丽莎白女王和安妮公主都参加了电影首映。
安德森对成名有些飘飘然,但他对自己的容貌很理性,他知道自己绝对没有好看到那个地步。
过了几天,维斯孔蒂在新闻发布会上又抱怨安德森长大一岁,“年纪大了,没以前好看了”。
安德森的经纪人在宴席上抛下他走开,让他被所有人灌醉,接着维斯孔蒂和剧组带着他去一家恋爱夜总会。
安德森发现自己周围充满有钱的成年男人,他在各个城市来回露面,每到一处都有男人给他送礼、送钱。
他年少时以为那些男人是把他当朋友,成年后回忆才明白,所有人都把他当一个漂亮的宠物,一个彰显身份的玩具。
有意思的是,安德森“柔弱俊美少年”的形象,还影响了国外的动漫业,很多漫画家以他为灵感作画。
其中最有名的是竹宫惠子,她由此创作的《风与木之诗》是国外耽美漫画的鼻祖。
之后,外婆和经纪人催促他参演一部叫《信使如此可爱》的电影,整个节奏又被打乱了。
但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女子站出来,吃惊地说:“哇!原来你还是有点技能的!”
“容貌给我的不是幸运,而是诅咒。我感到自己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珍奇野兽,人们只知道对我的外表指指点点。”
他拒绝电影邀约,选择到斯德哥尔摩的小剧院里工作,从刷盘子到灯光照明到导演,所有活全做。
安德森急忙给宝宝做人工呼吸,救护车也很快赶来,但送到医院后,孩子已经去世了。
他仍然感到生活不受掌控,那种年少时被消费、被凝视的感觉再次回来,让他觉得自己不属于自己。
安德森之后的人生是混乱的,他建了几个乐队,合合散散;演过几部戏赚钱,都是小角色。
进入21世纪后,唯一进入公众视野的事是他公开谴责女权作家杰曼·格里尔(Germaine Greer)。
但那张照片是格里尔从摄影师那里买来的,图片公司也说摄影师授权既可,不需要安德森的同意。
“原则上讲,任何成人对青少年的爱我都反对。这本书让我从情感到理智都很不安,我太清楚那爱里包含着什么了。”
2017年,纪录片导演克里斯蒂安·佩特里(Kristian Petri)因为一部儿童剧和安德森认识。
从小,佩特里就听说过安德森,一个被美貌光环笼罩的名人,也是一个神秘的隐居者。
认识安德森后,他发现名人落在尘埃里,住着破破烂烂的公寓,和女儿关系也不好。
在谈了整整三年后,安德森才被制作组说动,同意拍片。他年轻时被利用过一次,不想再次被利用。
纪录片拍下他狼狈的时候,比如被房东辱说,威胁赶他出去;也拍下温馨的时刻,他和女儿和解。